
概述: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最新9篇。
工程科技论文范文 篇一导师在指导和为研究生进行课题论证的时候,往往立足于已有的课题研究的框架和固有的研究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人既有知识,显然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高明。一个工程型的导师,多半也会按照特定工程问题常有的分析和解决思路进行辅导和指引学生,这并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应有的教学模式。在研究生教学中,人们都会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话,可随着课题的深入和曲折,就渐渐忘记了这句话的根本。在应对具体问题解决方式的纷扰中,在层出不穷的意外因素中,老师和学生都迷失了方向,我们都陷入了事物复杂的表面现象之中裹足不前。实际上,在为研究生进行课题方案论证时,不仅瞄准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设置研究内容和目标,而且应该贯穿对工程问题中理论本质的提炼,引导学生去提炼科学问题并拓展一般性的规律,最终又能回到特定的工程问题上来。经过这样一个循环,可以使研究生在工程技术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保留关键的边界条件和进行必要的简化,抽象为数理模型进行解析,得到并明确一定条件下的规律性结论,不仅仅可应对特定情况下的问题,而且初步掌握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以超声电机技术的研究方向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应用和应用基础为主的多学科交叉领域。超声电机(UltrasonicMotor)是一种新概念动力装置。它的实质是依靠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将电能转化为弹性结构体的机械能,使定子产生高频的微幅振动(微米级),再利用接触和摩擦作用将定子的微幅振动转换为转子的回转或者直线运动,从而输出机械能以带动负载工作。这种新型电机使用频率高于20kHz(即超声频率范围)的交流电源来进行驱动,故称之为超声电机。在向研究生教学这种新型电机的时候,如果只是仅仅停留在“动力装置、驱动执行器”的层面,那只是告诉了对方一个工程应用的概念。正如美国的罗兰说的,研究只停留于电报机、电灯和其他的便利设施,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是无法创造出物理学的,而没有物理学基础则难以发展出现代科学。在解释类似超声电机这样的工程概念时,可按照表象—实质—基本原理的流程进行引导。比如,超声电机的特点(低速大力矩、快速响应、断电自锁等以及结构形式灵活)决定了其独特的应用优势,这是由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决定的(压电结构激振和摩擦传动)。在压电激励方面,涉及到铁电材料的基本属性、正逆压电效应的存在机制、弹性结构的振动模态及诱发机理,涵盖了凝聚态物理、功能材料学以及结构动力学等基本领域。在摩擦传动方面,涉及到波动理论、高分子材料学、接触动力学等。掌握了这些基本领域内特定部分的知识,引导研究生对超声电机系统中涉及的多物理场耦合效应、本构关系以及力学行为进行抽象和描述,即忽略次要、繁复的特征,得到物理模型和其数学模型。
二、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超声电机表象,引导研究生对产生其特点的基本原理进行学习和钻研,过程中辅以多媒体动画甚至实物的形式表现知识要点,引起科研学术的兴趣,激发科研学术的活力,有助于研究生科研素质、创新思维的养成。创新的成果取决于人的创造力,尤其是从事类似超声电机等精密驱动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本身就是面向工程应用的。但要取得源创、有价值的成果,往往不能仅仅拘泥于特定的应用实例,而是要在学习这些已有范例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科学创新思维。创造力与创造思维密切相关,面向工程的人员必须充分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类创新思维新式,深刻认识其主要特点。导师在讲授和指导具体学术要点时,要能够把握和融合创新思维的各种形式。仍以超声电机为例,电机定子的振动模态是一个关键概念。首先让学生在直观的例子中了解结构振动是由频率和运动形式组成,通过秋千、桥梁、跳绳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结构体的振动来了解和体会概念的表象特征。两大要素的概念有了后,就可引入模态的定义。模态的定义是抽象的,因此这里是表象到抽象的第一个提升,但还没有达到本质。学生了解到描述振动物体需要用到模态,即振动频率和形式。而模态是结构的动力学特性,由其材质、结构拓扑形式决定。自然界中的结构体都是连续体,因此且振动频率和形式一般是难以穷尽的。实际上,上述的过程已经由工程对象抽象到物理模型了。更进一步,要求研究生运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与认知方法,结合形象思维等形式,利用直觉、灵感和想象等思维方法,对具体工程对象的比较和类比、分析和综合等,形成对具体对象的一个新的认识。更进一步,运用数学方法,对科学研究的对象及过程进行分析思考,进行定量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还以超声电机定子为例,有了物理模型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振动模态进行分析和计算,即数学模型的建立。很重要的是,让研究生们明白超声电机定子和一般结构体振动的共同点:都是连续结构体的共振模态。但又要掌握其区别:超声电机定子是力电热多物理场耦合结构,而且工作在同频异形模态之下。在数学上,模态的概念是与线性代数的特征值问题关联的,频率和振型即对应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退化了的同频异形模态,实际就对应着重特征值。让学生掌握定子振动—(多物理场)结构模态—特征值问题这几个知识要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并能够从数学关系上来进行转化,从公式上就能看出其物理意义,对应到工程现象。到此,学生就能够明白超声电机的结构为什么可以多样化:因为构造椭圆轨迹的结构振动形式很多,即结构的振动模态是丰富的,这就使得科研人员可以有很大的设计空间来构造定子的拓扑结构形式,所以有圆盘、长杆、环形、圆柱形等不同外形的超声电机问世。
工程技术论文 篇二一、机械的概念规定与机械技术史的范畴
1、机械的现代定义
研究机械工程技术史,首先需要明确机械的观念规定。在我国现代的机械学著作中,“机械”一词是机构(mechanism)和机器(machine)的总称。尽管各种机械的构造、性能和用途各异,但从它们的组成和运动形式来看,却有两个共同特征:
1)它们是一种人为的实物构件的组合。
2)它们各部分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凡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构件组合体便称为机构或机械。机器除了具备上述两个特征外,还必须具备第三个特征:能代替人类的劳动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所以机器是能转换机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的机构。从结构和运动的观点来看,机构和机器并无区别,因此泛称它们为机械。
机构和机器的定义来源于西方机械工程科学,它们都是现代机械原理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但在现代西方机械学著作中,并没有一个作为机构(mechanism)和机器(machine)的总称的专门名词或术语。在日本的机械工学中,机械概念是如下定义的:①
凡符合下述三项条件的,则定义为机械。
①它 ……此处隐藏31179个字……简单的介绍。
3、对论题的选定以及研究的结果等要进行讨论,并注意段落之间的连续性等问题
诸多科技论文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作者总是会将注意力较多地投入到对学术讨论上,与此同时也要对研究结果或是论文选题的认定进行相关的讨论[4]。而对于其中段落之间的连续性问题,有一定的必要是借助于打印机的,对上下文之间以及段落之间进行反复的核实比对,并能够反复多次的对重点段落进行核实,从而做到把科技论文在撰写或是编辑过程中的或许会出现的在连贯性出现缺失或是在前后文上出现逻辑错位等现象有所制止。
4、提高论文的自主创新性
对于当前的论文写作,不论是理科或是文科,亦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写作,作者都要体现出自主创新的意念,对于缺乏创意的课题或是其他相关研究等都要进行必要地筛选,保证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出论文的创新意识。
四、总结
对于以上的相关研究与探讨,我们对于科技论文写作的问题与相应建议都有了简要的介绍,希望对于以后的论文的写作与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桦。论科技论文写作[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261-242.
[2] 何雪。科技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与建议[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六集)[C].2008:4.
科技工程论文 篇九关键词:踝足矫形器;文献计量学;CNKI
引言
2016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首次从国家层面支持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业态大力发展,以期发挥功能障碍者的最高潜能,提高其生存质量。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观点,对国内踝足矫形器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为科技工作者选题提供参考。
1研究思路
根据《GB/T16432—2016康复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定义,康复辅助器具是供功能障碍者使用的器具、设备、技术、仪器和软件,其作用是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和辅助行治疗以及预防残疾的产品。该标准将康复辅助器分为12个主类、130个次类、794个支类。
1.1踝足矫形器
矫形器是康复辅助器具的一个主类,矫形器(Or⁃thoses)是指用在体外,矫正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的装置。矫形器分为脊柱和颅部矫形器、腹部矫形器、上肢矫形器、下肢矫形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器和混合力源矫形器等5个次类。踝足矫形器(Ankle-FootOrthosis,AFO)是下肢矫形器的一个支类,其定义是“围绕踝关节及足部全部或部分的矫形器”,主要功能是对踝关节运动进行控制,帮助解决儿童足内外翻、脑瘫、偏瘫及不完全性截瘫等问题。
1.2文献计量学
文献计量学是揭示人类文明进程的定量研究手段。文献计量学有3个基本规律。洛特卡定律是指少量作者写大量本领域的论文、其余大量的作者分别写本领域的少数论文。布拉德福定律是指总是有少数核心刊物大量发表相关文献,其他大量刊物各自发表少量文献。齐普夫定律是指,在一篇足够长的文献中,将词汇按其出现的频次递减排序,那么序号r和其出现频次f之积近似为一个常数[1]。
1.3研究用资料
在中国知网“主题=矫形器”搜索,可以查到的最早相关论文是狄亚于1984年发表在《中国医院管理》的《现代假肢、矫形器技术与医学的结合问题》。知网能检索到最早的“踝足矫形器”论文是张德福、廖维靖于1993年发表在《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性电刺激的评价》。2017年8月25日以“主题=踝足矫形器”在中国知网全网搜索,统计到2017年7月的数据,得到212篇文献。剔除掉篇政策、新闻报道、杂志征稿、科普等类文献,对183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其中期刊论文(含会议论文)177篇;硕博论文5篇。
2统计与讨论
对183篇论文从发表年份、发表的刊物、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2.1发表时间
按年份统计的国内踝足矫形器文献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文献最多的是2011年和2013年,其中2011年21篇(包括5篇会议论文)2013年21篇(包括4篇会议论文),其次是2008年也有19篇论文(包括9篇会议论文)。列第3的是2007年,该年数是16篇。
2.2期刊
按的刊物统计的结果,统计中考虑到了刊物名称的变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曾用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国临床康复》《现代康复》。统计结果很好地符合了文献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定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2篇、《中国康复》10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0篇,这3家刊物发表了全部相关论文的20%以上。
2.3作者与单位
对论文作者进行统计,发现了发表踝足矫形器论文较多的2个团队,分别是牟翔团队、张惠佳团队。牟翔教授来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康复科,从1986年开始从事康复医疗工作。该团队的论文作者有易南、王冰水等。在中国知网检索“作者=牟翔”,得到论文117篇。张惠佳医师来自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科,在中国知网检索“作者=张惠佳”,得到论文167篇[2]。对论文单位进行统计,发表踝足矫形器论文较多的2个单位,分别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要作者有王彤、孟殿怀等。王彤教授擅长神经、骨关节疾患的康复。在中国知网检索“作者=王彤”,得到论文246篇。北京博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单位也发表了数篇踝足矫形器方面的论文。结果表明,关于踝足矫形器对作者的统计结果符合洛特卡定律。
2.4关键词
对关键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符合齐普夫定律。论文作者通常设计对照组,观察踝足矫形器的功效。可以看出,踝足矫形器主要用于脑性瘫疾/脑瘫、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还有作者配合使用A型肉毒毒素对患者进行治疗。
2.5发展趋势
检索到的硕博论文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踝足矫形器的发展趋势。踝足矫形器有各种材质、各种型式。早期设计时多依据设计人员的经验,病员佩戴舒适性差易疲劳,减弱了功效。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应用人体扫描技术建立踝足模型,应用有限元技术进行步态分析,探索应用3D打印技术制造踝足矫形器。
3结语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国内已经逐步形成使用踝足矫形器的核心团队和核心作者。但总的来说,这些团队和作者尚不占据绝对数量,各医疗和科研单位大有可为。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可以用以指导科技文献的研究,统计结论为科技工作者选定科研方向提供指导。科技工作者要重视文献计量学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蒋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张惠佳,颜华,刘宏,等。踝足矫形器矫治脑瘫患儿尖足初步疗效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4(3):169-171.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