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大学生心理论文格式多篇

时间:2025-08-09 07:10:52
大学生心理论文格式多篇(全文共8937字)

【概述】大学生心理论文格式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篇一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社会实践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1.2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3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1.4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2.1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2.2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也需要二者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 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探索更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从1994年以来,教育部不断提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尤其是2004年正式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学生基本工作看待。

截止2013年,我国全国民办高校达到1400多所,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390所,而陕西省民办高校共17所,应教育部的要求及广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从形式开始逐渐落到实处。

然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目标的局限性思想,而忽视了大多数普通的学生,这样可能导致忽略很多潜在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有积极地心理能量,我们不能等到已经产生心理疾病,已经恶化到神经症或精神障碍的时候,再采用精神分析等方法去解决,这是消极的病理学的处理方法,而不是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ositive Psychology)作为心理学上一种全新的思潮于21世纪兴起,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正如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被饥饿所困扰的时候,

        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在不断地试图扭转心理学过分关注病态心理的主流思想,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人本主义学者们并未完全成功。

而到了21世纪,这个问题被心理学家们再次提出,究其本质,其实就是积极与消极的态度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处于心理健康平均水平的普通人,这与人本主义关注人的本能及潜力的观念相似,强调普通人如何在适当的环境下更好地成长、发展以及成功,如何挖掘人们自有的内心力量与美德。

我们试图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创建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全面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研究和教育的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从之前的有心理问题学生身上转为更多关注普通的大多数同学身上,批判的传承以往仅仅面对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旧模式,开启面向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关注、全面预防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因为在这样一个追求幸福满足的新时代,没有了硝烟,没有了饥饿,我们不再需要用消极的观念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生病、不要自卑、不要抑郁,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快乐、如何满足、如何成长、如何发展,最后达到如何幸福。

这样观念的转变,要从每一位教育者开始,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品质,帮助每一位学生积极的成长,并在这过程中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从此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而不是治疗 ……此处隐藏3976个字……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__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5):75-77.

[1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大学生心理论文格式多篇范文。

《大学生心理论文格式多篇(全文共893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