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1篇)
2019年4月16日至19日,在县工作队管理办的领导下,组织我县各乡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分队长、贫困村第一书记共40多人,到区内的崇左市扶绥县和龙州县考察培训,学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实地考察学习的过程中,在到龙州县的勤江村陇而屯和下冻镇洞埠村坡姆屯考察参观时,看到这两个村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看到村屯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群众精神面貌焕发,我心中颇有感触。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本次外出实地学习考察,所见所闻,如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宣传引导,统一思想。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意味着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因此宣传工作将贯穿整个整治工作的始终。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资源节约、保护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龙州县下冻镇洞银村坡姆屯在创建之初,通过前期广泛深入走访调查,先后召开了3次村民议事会。第一次看群众的态度、积极性;第二次公布整治改造和扶持内容,看群众的的意见、建议;第三次动员群众动手参与。统一了思想,凝聚了群众的力量。
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针对各村实际,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确保整治成效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龙州县下冻镇洞银村坡姆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高标准要求进行创建。结合村屯地理位置、村屯大小、人员构成,按照村民的生活习惯进行创建,力求让村民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提振村民精神面貌。
三、支部引领,群众参与。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作用。支部党员带头示范,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上下联动、整合各方面力量。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龙州县下冻镇洞银村坡姆屯,全屯共有28户,屯党支部和屯干部充分发挥在家年轻人的作用,男女老少在创建之初每天至少有40人出工干活;另外外嫁女从微信看到屯里每天发生的变化,在周末集体组织回村参加劳动,出资出力。
四、多方筹措、保障投入。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推动政府通过委托、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污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龙州县的勤江村陇而屯,屯级道路硬化通过“一事一议”项目修建,且逐年进行;农村垃圾清运,生活垃圾以三至五为一个集中投放点,然后由屯中保洁员集中收集到垃圾池堆放;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由清运公司定时进行清运;村中保洁员工资每月650元,由政府拔款解决。
五、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建立农村垃圾、厕所和污水处理、道路、绿化、照明、河道等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是巩固整治成效的关键。各村权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上而下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多数群众共同需求为导向,推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实施机制。发挥村民理事会的组织作用,引导村民全过程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推行项目公开、合同公开、投资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和评议。龙州县的勤江村陇而屯,在屯中村民休闲聚集地建立公开栏、宣传栏等,公示村规民约,宣传邻里互助、道德评议、办酒不铺张等等正能量的内容。龙州县的赛仁村坛农屯还建立有保洁员管理制度等。
六、奖惩并举、以奖代补。党委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根据开展工作情况和上级安排,将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加大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对工作积极性较高、完成工作质量较好的村,实行分级以奖代补,提高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龙州县的赛仁村坛农屯,在开展屯级环境创建之初,通过后援单位和向社会筹集到一定的资金后,群众投工投劳,做好以后政府到实地验收,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给予奖补资金10万元。坛农屯获得奖补资金又继续投入建设。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2篇)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逐步推进、集中整治”的工作思路,县卫生健康局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县实际,围绕提高全民环境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应主要通过实施“六双”战略,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一是实施“双动”战略,即强化宣传发动和邻里相互促动。长期以来,由于 ……此处隐藏1973个字……)各级组织重视不够
由于镇、村两级人、财、物力有限,对环境卫生的整治也有所局限性,特别是忽略了交通不便地区、偏远地区的环境卫生状况。
(二)各级组织宣传力度不够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宣传力度不够,存在干部、群众环保意识和环卫常识缺乏的问题,给农村环境保护造成很大困难。
(三)各级组织治治理力度不够
镇、村由于资金财力的问题,导致对一些交通不便、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环境治理力度不够,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环境。
(四)各级组织治理措施不多
农村环境问题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治理措施不多。以修建垃圾池为例,按照城市标准建设垃圾池,前期投入和后续成本都难以承受,而科学掩埋,需要长期的对群众予以教育、引导,需要多种措施齐下。
(五)群众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水平制约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存在村民环境意识不够、“三乱”现象严重的问题。
(六)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根据大山铺现状调查,很多村庄没有配备足够的垃圾收集设施,以至于农村生活垃圾随处堆放或被直接倒入河道,导致农村到处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蚊蝇滋生,严重威胁村民的生存生活安全。
(七)村规民约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而一些村规民约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就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三、治理建议
(一)提高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
面对环境问题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使人们认识到对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特别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才是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二)积极引导群众规范行为
利用媒体、各级会议层层发动、专题活动、典型宣传、示范带动。把环境整治工作走在前列的相关村树立为环境整治工作典型,组织其它各村干部、群众进行参观学习,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规范行为,促进整治工作的全面推进。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对于经济基础较好、生活垃圾产量大的村,可以积极推广“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对于基础设施尚不到位的村,由于经济水平低、垃圾产量小,可采用“村收集、镇村转运、相对集中处理”的模式。
(四)强化村规民约,加强自治
坚持民主决策、强化村规民约,充分发动群众。由于村容村貌管理涉及各家各户的利益和历史留下的传统习俗,要使村民自觉遵照村规民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解放思想、改变传统观念,使村民主动地投入到整治活动中来。
(五)建立和完善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
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为了保证工作的永久性必须解决好负责问题。单一的只靠组织解决不了问题,充分调动了村民义务投工投劳的积极性,注重教育管理,营造良好氛围是关键。